保运转 促发展 守底线 提升效能助力区域新发展
武汉经开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张培循
2024年,在工委管委会坚强领导和市财政局正确指导下,武汉经开区财政局致力于开源增收、降本增效和管理改革,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025年,全局上下将贯彻落实经济工作要求,推动积极财政政策适度加力、提质增效,着力保运转、促发展、守底线,全力支持经济社会持续向好发展。
一、履职尽责促发展
(一)“稳”收入大盘,确保财政整体平稳运行。2024年,克服税收大幅下滑、土地收入组织艰难等多重不利局面,全力保住收入基本大盘。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61.04亿元,同比增长11.8%。土地出让收入累计完成126.43亿元,同比增长68.7%。
(二)“调”支出结构,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2024年,坚持“三保”支出优先顺序,动态更新资金计划,保障全年“三保”支出;探索创新“以租代购”保障方式,节约财政资金的同时,优化公务用车出行保障。坚决贯彻党政机关“咬紧牙关过紧日子”方针,切实压减财政支出。
(三)“抓”深化改革,持续提升财政管理效能。通过财经纪律检查、完善内控“1+6+N”体系、“三公”经费检查等专项行动,进一步严肃财经纪律,强化预算刚性约束,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高效。创新性开展“在建工程转固检查”,全面掌握区内重大项目信息,高效激活资金和资产,提升财政资源配置效率。
二、大财政体系建设出真招
(一)坚持发债与化债并重。一是“开前门”,稳步促进发展。2024年发行政府债券88.99亿元,新增债券主要用于医疗、教育、老旧小区改造、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支出,有效发挥政府债券在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中的积极作用。同时,强化债券发行与项目储备衔接,实现“谋划一批、申报一批,成熟一批、发行一批”。二是“堵后门”,防范债务风险。采取多项措施增加财政收入,特别是通过利用闲置资产提升非税收入,进而增强综合财力。严控债务余额,通过财政资金偿还、发行置换债券等方式,有力有序化解隐性债务。
(二)财政金融国资政策联动。一是盘活“三资”。着力建立以发展为导向、国有“三资”为基础、有效债务为锚定的财政、金融、投资统筹机制,围绕“用、售、租、融、整”五字诀,做好“三资”盘活大文章,圆满完成资产入账任务。截至2024年底,全区已入账资产合计2233亿元,盘活各类资源资产约200亿元。二是压降平台。将隐债化解和压降平台有机结合,按照“先易后难、逐月清零”的工作思路,实现5家企业隐债清零,推动3家融资平台退出,助力车谷城发集团争取AAA信用评级,军山科投、经开投资、车谷建投公司争取AA+信用评级,提升区属国企融资能力。
(三)创新“资产”变“资金”。创新性落地全市首单区级国企数据资产车谷智慧停车云平台确权登记,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登记中心成功办理数据登记凭证,在全市率先完成数据资产入表。将政府持有的“一场两馆”转变为企业的经营性资产,从而带动非税收入、提升体育中心市场活力及扩大经营收入,形成资源盘活特色经验。
(四)“管委会+公司”双轮驱动。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深化开发区管理制度改革。为进一步突出国家级经开区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区域一体化发展新机制,打造经开区的“淡马锡”。制定出台《国资国企议事制度》和《出资人权责清单》,推进国资监管机制改革。赋予经开集团在重大投资、重大财务事项、选人用人、产权管理等方面充分行使经营自主权,构建灵活高效的治理体系,持续激发企业市场主体活力。
三、下一步计划
(一)坚实基础,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提前谋划“两重”项目,抢抓“两新”支持政策机遇,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和超长期特别国债的支持。高质量策划项目,尽力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和各类国债资金。利用专项债审批权限下放和政策范围扩大的机遇,建立常态化申报机制,以推动更多项目获得国家和省市的支持及资金。2025年上半年已发行新增政府债券83.47亿元,有力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效应,支持重点项目建设。下半年,将持续夯实项目基础,在政策空间内争取建设资金,为区域发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
(二)改革创新,推进零基预算改革。秉持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理念,通过清理存量项目、严控新增项目、设立支出标准、强化绩效挂钩、统筹非财政拨款资金、不可预见公用经费定额管理等措施,将所有存量项目及预计新增项目分为“全额保障”“部分保障”“不再继续保障”三大类,并分类进行资金保障。做到“政策项目有评估、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应用”的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强化预算约束。
(三)先破后立,全面深化国企改革。调整优化国有经济布局结构,将4家区属国企划到经开控股名下,实行集团化运作的管控模式。探索“拨改投”市场化招商模式,成立2家“招商公司”,实施“拨改投”,利用财政资金增强杠杆作用,进行市场化募集资金,解决项目资金短缺问题。构建新型政企关系,明确管委会行政管理职能与公司市场运营职能,推进国资监管机制改革。深化“管运分离”改革,设立“城市运营”公司,整合全区运维业务,按照“以收定支、控制成本、压降人员”原则合理使用城市运营维护经费,统筹管理相关编外用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