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市财政局公众网!

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服务

智能问答

聚焦聚力  攀高突破 在支点建设中展现核心担当

聚焦聚力  攀高突破 在支点建设中展现核心担当

2025-08-19 15:17  

武昌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孙红

2024年,武昌财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迎难而上、积极作为,以财政工作之“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之“稳”。全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38.38亿元,规模连续七年保持中心城区第一位次;实现土地出让收入103.79亿元,增长94.9%,规模位列中心城区第一;大财政体系建设改革工作获全省区县“全套试点”综合评估第一。

今年以来,武昌财政牢记殷殷嘱托,高位求进、守正创新,不断强化支点意识、抬升发展标杆,以“三个聚焦”推动财政工作在建功支点中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实现更高质量的安全可持续发展,为全市加快推动“三个优势转化”、重塑新时代武汉之“重”、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提供有力的核心支撑。

一、聚焦发展远谋近施,全力以赴壮大财政能级

锚定年度目标,对接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做优增量和盘活存量中全面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推动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今年1-6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79.24亿元,同比增长5.46%,收入规模和增速均位列中心城区第一;土地出让收入完成34.75亿元,同比增长49.1%,各项工作顺利实现“双过半”。

一是纵深推进财源建设。坚持把财源建设作为重要中心工作,全方位挖掘增收潜力,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积极作为,在推动传统产业焕发活力上有效施策,在财税收入组织上深耕细作,统筹推进“三本预算”协同发力,促进新旧发展动能平稳接续,夯实可持续发展基础,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源源不断动力支撑。二是夯实动力循环机制。全力推动落实大财政体系建设走深走实实施方案,拓宽大财政视野,深化新发展阶段投融资体制改革,设立专项资金“流动池”保障“拨转股”试点;主动对接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需求,重构政府引导基金体系。设立以科创产业发展为目的的“首义科创母基金”,以母基金带动子基金,形成基金矩阵;全力支持打造“环沙湖经济带”“145产业体系”,布局未来产业增长极;全力支持楼宇经济转型,贯通楼宇产业上下游链条,全区亿元楼宇达28栋;政策护航人才发展战略,以人才引领带动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三是抢抓战略发展机遇。聚焦中央加紧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围绕“两重”“两新”,提升项目谋划、申报和论证水平,积极争取特别国债、中央预算内资金和政府债券等资金,最大限度支持基础设施等建设,以政府投资有效带动社会投资。用足用好专项债券置换、专项债券扩大投向领域等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

二、聚焦靶心精准施策,全力以赴优化支出结构

准确把握全年财政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坚持党政机关过紧日子,兜牢“三保”底线,更加注重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今年1-6月,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同口径增长4.53%,其中民生支出占比为78.9%。

一是压实过紧日子要求。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将“从更深层次过紧日子”“无效追责”要求贯穿预算管理全过程,进一步增强资金和政策整合能力,集中财力办大事,腾出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民生之需、紧要之处。建立“定量分析”与“定性判断”相结合的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评价机制,强化评价结果应用,从制度层面推动预算单位精打细算、勤俭节约。二是聚焦零基破格局。以零为起点,打破基数观念和支出固化格局,通过“破基数、保重点、促统筹、提绩效、核成本、出标准”等措施,提高预算编制科学化、规范化水平,提升政策效能,实现财政资源精准配置。加强工作指导与培训,进一步压实预算单位主体责任,不断规范政府采购、政府投资、资产管理行为。三是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政策支持和保障重点不断向惠民生、促消费、增后劲倾斜,持续优化支出结构,强化重大任务财力保障,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稳就业创业扶持、提振房地产市场消费等政策,加强预期管理,进一步激发经济活力。秉持民生是经济最大函数理念,坚持“尽力而为、应保尽保,量力而行、兼顾平衡”,全力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切实增强民生政策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三、聚焦监督集成管理,全力以赴提升治理效能

大力推动财政体制改革,稳步实施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强化系统思维、紧抓关键环节,着力提升财政治理效能,筑牢更加坚固财政安全屏障,有效防范和化解财政运行风险。

一是纵深推进预算绩效管理。进一步树牢“花钱要问效、无效要问责”绩效理念,聚焦系统化、精细化、标准化,科学修正评价指标体系,持续优化绩效评价方法,推动事前绩效评估、事中运行监控、事后绩效评价全周期跟踪问效,以成本管理为重点,着力推动财政资金聚力增效。深入推进政府投资全过程管控,健全项目入库限额控制、项目资金来源审核、项目建设成本控制、资金使用过程管理、项目建成及时转固五大机制,不断提升投资效率、效能、效益。二是持续构建“大监督”格局。深入贯彻落实中办、国办《关于进一步加强财会监督工作的意见》,坚持统筹推进、质效为先,着力完善“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财会监督管理体系。加强财会监督与各类监督贯通协调,压实检查结果整改实效,构建全链条闭环体系。统筹条线监督计划,由条块分明向整体推进转变,提升财会监督效能。树立“人人有职责、人人会监督”理念,财会监督、资金管理等岗位人员全员参与财会监督检查,激发财会监督工作内生动力。三是强化财政运行风险防范。坚决扛牢政治责任,树牢风险意识和底线思维,在发展中预防和化解风险。聚焦财政财务核心业务、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强化制度约束,切实严肃财经纪律。用好中央一揽子化债政策,优化政府债务结构,健全完善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监管体系和地方债务风险防范化解长效机制。分级分类开展专业培训,不断提升全区财会队伍法纪意识和专业素质。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相关链接:
 已阅 267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