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生聚用管” 以财政担当绘就青山发展新图景
青山区(化工区)财政局党组书记、青山区财政局局长 隋阳
青山区财政局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财政局的关心支持下,全面贯彻中央重大决策部署和省、市、区工作要求,以大财政体系建设为统领,强化财政国资金融联动,深入把握发展和安全辩证法,全面提升财政服务效能,为青山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全面统筹财政资源,积极组织财政收入。今年以来,我们锚定收入增长目标精准发力,制定《青山区加强财源建设三年行动方案》,积极探索财源建设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力促收入稳定增长。聚焦“抓大管小”,精准服务重点企业,培育扶持中小企业,强化税源梯队建设,推进财税收入量质同增。深挖国有“三资”潜力,通过集中运营、有偿转让等方式盘活行政事业单位闲置房屋、存量还建房等,将“沉睡”资产变为“流动”资本。2025年上半年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4.3%,顺利实现“双过半”。
把握机遇向上争取,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会同发改等部门,聚焦中央预算内投资、超长期特别国债、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领域投向,加快项目谋划申报,主动向上争取资金支持,今年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实现突破性增长,为市第九医院改造、建设二路片区排水通道建设工程等民生重点领域项目提供坚实资金保障,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稳增长促发展作用,带动扩大有效投资。
聚焦重点加大投入,增强经济发展动能。持续加大基本民生等重点支出保障力度,落实就业创业扶持政策,加强“一老一小”服务建设,推进优质教育均衡发展和医疗资源均衡布局,上半年全区民生支出占比同比提高4个百分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始终坚持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上半年科技支出增长超100%,推动构建“创投+产投”政府引导基金体系,通过政府注资、企业放大等方式撬动社会资本4亿元,成功吸引际数科技等高科技企业落地,为青山区“335”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注入强劲内生动力。
统筹“稳”“进”双效提升,切实筑牢安全屏障。坚持“稳”字当头,着力优化债务结构,严格控制隐性债务,多措并举拓宽偿债资金来源,确保债务规模与经济实力相匹配。坚持“进”字为先,将化债成效转化为发展势能,将腾挪出的财力优先投向产业发展、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通过培育新质生产力、壮大优质税源,实现发展质量提升与债务风险可控的动态平衡,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筑牢安全屏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财政职能,扎实做好“生财、聚财、用财、管财”四篇文章,向上争取促发展,向新发力强产业,向内挖潜提质效,为全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提供有力保障。
坚持生财有道。以拓宽财源、激活存量为核心,持续壮大财政“蓄水池”。向上精准对接政策及资金支持,提升资金保障能力,助力经济稳增长。主动靠前服务,强化协同治税,充分调动各项资源,围绕“335”现代化产业体系为招商项目提供全方位保障,培育优质税源增长点,力争实现经济增长与财税收入协同发展。全力推进土地出让,确保土地出让收入及时足额缴库。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按照“三化”原则开展重点资产清理盘活,持续推进“三变”,推动非税收入扩量提质,进一步夯实财力基础。
坚持聚财有方。以精准投放、靶向发力为关键,推动财政资金向产业前沿集聚。始终坚持财政、金融“一盘棋”。深化政府引导基金管理改革,争取创投专项债券,推动长江庚智创新发展创业投资、国科新材料等子基金投资。紧盯先进钢铁材料智造产业园、半导体产业园等重点项目,强化政策指导和资金统筹,加速产业集群培育。统筹用好财政奖补、贴息、政策性融资担保等政策工具,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金融资源、社会资本有序投入,促进科技、产业、金融形成良性循环。
坚持用财有度。以民生为本、保障重点为导向,把有限财力用在刀刃上。聚焦就业、教育、养老、住房等民生重点领域,严格按照政策标准落实资金保障,确保全年民生支出占比在75%以上,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统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重点支出,优先支持重大民生工程和惠民项目落地。强化重点项目资金监管,保障“一卡通”财政补贴资金精准发放,坚决杜绝铺张浪费,使每一分钱都发挥最大效用,让保障民生福祉与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现同频共振。
坚持管财有效。以科学规范、提质增效为目标,构建财政科学管理体系。纵深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与财政科学管理改革试点,加强部门间协调联动,确保改革稳妥有序推进。优化国有“三资”管理,动态监控低效、闲置资金,常态化清理收回统筹用于重点项目。建立过紧日子评估机制,深化零基预算改革,运用成本绩效理念规范支出标准,将预算绩效管理与预算编制执行深度挂钩,推动提升预算管理水平。强化资源统筹,完成化债目标任务,确保不发生债务风险事件。严格落实库款保障监测预警机制,确保“三保”资金无缺口,坚决守牢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站在新的发展起点,青山区财政局将继续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推动财政资金资源向支点建设聚焦发力,不断提升财政科学管理水平和财政治理效能,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山篇章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