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嘱托 勇担使命 在支点建设中贡献洪山财政担当作为
洪山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黄志敏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六次亲临湖北考察,为湖北、武汉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动力。洪山作为武汉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科教资源最富集的中心城区,有条件、有优势担当更大使命,作出更多贡献,为武汉在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提供关键支撑。洪山财政牢固树立“支点”意识,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在支点建设中贡献财政担当作为。
一、聚焦扩投资促消费,夯实经济增长之基
始终把扩大投资、促进消费、拉动内需放在优先位置,精准打好政策“组合拳”,着力稳预期、强信心、增动能,畅通经济循环,提升经济能级。
一是扩大投资筑牢底盘。积极筹措政府投资项目建设资金,2024年以来,投入资金27.44亿元,通过对武钢606厂区老旧厂区等空间更新改造,营造多元消费场景,形成以长期运营、增值服务为支撑的发展新模式。不断完善张家湾及青菱片新城区的骨架路网、公园绿地等城市基础设施,提升片区招商引资能力。二是促进消费释放潜力。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聚焦家电、汽车、文体等领域发放消费券,推出消费促进活动,构建青年新兴消费场景,推动消费市场回暖向好。三是助企纾困稳住信心。积极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加快惠企资金拨付。综合运用财政贴息、融资担保、政府采购、会计数据增信等政策工具,为企业降成本、增活力。注资武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支持建设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2024年以来,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为洪山区2368户市场主体担保贷款26.36亿元。兑现创业担保贷款贴息1612万元、纾困贷款贴息2007.84万元,分别惠及市场主体861家、907家,有效降低企业融资成本,缓解融资难题。
二、融合科技产业创新,培育转型发展之能
落实洪山区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山水星光”计划,加快把洪山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打通创新成果转化路径,为支点建设提供发展新动能。
一是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围绕信息技术、智能制造、低空经济等重点产业,支持打造特色创新载体,推动应用场景创新,通过“壮大育小”支持企业梯次培育。二是强化科技金融赋能。创新财政科技投入方式,设立2亿元资金池,在全省率先实施“先投后股”改革,坚持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帮助科技型初创企业跨越“死亡之谷”。充分发挥洪山引导基金和洪山母基金撬动作用,引导社会资本支持实体经济,放大效应达10倍以上。三是助推科技成果转化。鼓励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促进校企合作“揭榜挂帅”,完善“企业出题、高校解题、政府助题”协同创新机制。真金白银支持湖北洪山实验室、宝谷创新创业中心等高校重点项目建设,加强校地协同,推动成果就地转化。
三、着力惠民生暖民心,增进民生福祉之实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4年财政民生支出占比继续保持80%以上,兜牢兜实民生底线,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让支点建设发展成果可感可及。
一是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投入资金23.4亿元,落实“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完善精准资助体系,支持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双湖中学、武珞路小学爱家分校等建成投用,新增学位3900个。二是稳步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投入资金12.2亿元,支持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等社保待遇政策提标,落实基本殡葬普惠制,发放就业惠民等补贴,为特殊困难老年人完成居家适老化改造,织密扎牢社会保障安全网。三是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投入资金23.1亿元,用于完善路网建设、改造老旧小区、改善生态环境,让家园更美丽、生活更宜居。支持与新洲区、建始县结对帮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四、深化财政管理改革,提升财政保障之效
持续规范流程、强化监督、深化改革,提高财政管理精细化水平,推动财政管理提质增效,构建适应支点建设要求的现代财政管理体系。
一是深入开展大财政体系建设。围绕“清盘优促强”五个关键环节全面清理盘活国有“三资”。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防范投资超财力、超概算、重复建设等问题,促进形成有效投资。2024年以来,实现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24.32亿元。二是推行零基预算改革。打破基数依赖和支出固化格局,把有限财力集中用在“刀刃”上。编制全区基本民生项目和重点保障项目清单,统筹全区80%以上可用财力向民生保障、转型发展等重点领域倾斜。坚决落实党政机关习惯过紧日子要求,印发《洪山区贯彻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坚持过紧日子“十严禁”清单》,探索建立全区党政机关落实习惯过紧日子评估体系,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三是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围绕“控增量、化存量、强监管”综合施策,争取债券资金有效保障重点项目建设。通过财政资金偿还、债务置换等方式有序化解存量债务,保持债务风险可控。四是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工作稳步推进。制定《洪山区数据资产全过程管理试点工作方案》,组织全区73家单位对数据资源进行清查盘点,形成全区403项数据资源清单,为实现“数据变资源、资源变资产、资产变资本”,进一步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打下基础。
下一步,洪山财政将以更加积极有为的姿态,做好“三个坚持”,全力服务支点建设大局。
一是坚持聚财有方,在“开源节流”上做文章。开展财源建设十大行动,稳住传统税源、培育长期税源、引进新增税源;对标一揽子增量政策支持领域谋划储备申报项目,全力争取上级竞争性资金支持。严格落实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十严禁”清单,严禁无预算、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支出;加强事前绩效评估,严禁超财政承受能力出政策、上项目。
二是坚持用财有效,在“精准施策”上求突破。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全力推动洪山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提质打造环大学创新发展带,引导创新要素集聚;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安排专项资金支持科技企业成长;加强财金协同,深化“先投后股”改革,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三是坚持理财有规,在“科学管理”上见实效。落实财政科学管理试点部署要求,加强财政资源和预算统筹,提升“三资”管理质效;建立健全基金制度体系,完善政府投资基金管理办法;建立过紧日子评估体系,量化评估各项举措落实情况;深化零基预算改革,科学编制2026年部门预算;加强政府债务管理,统筹发展和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