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支点建设 提高以财辅政含“新”量
黄陂区财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邓斌
黄陂区作为武汉市的北大门和空铁枢纽门户,是全国百强区、全国工业百强区、全国投资潜力百强区、全国综合竞争力百强新城区、全国创新百强区、全国产业名区百强、全国投资竞争力百强区。为全面贯彻落实省委“建成支点、谱写新篇”战略部署及武汉“龙头引领”要求,黄陂区财政局紧扣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以“干部素质提升年”为契机,通过支持高质量发展、深化财政管理改革、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保障民生和科学治理五大攻坚,全力推动“土地财政”向“创新财政”转型,力争实现全年目标任务,为湖北建设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贡献黄陂财政力量。
今年上半年,全区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34.4亿元,同比增长10.1 %。一是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纲举目张。落实减税降费1.3亿元,为中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担保4.7亿元、创业担保贷款1939万元,“政采贷”融资7707万元。落实“专精特新”奖补政策,推动创新驱动。扩大有效投资,新增政府债券27.5亿元。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1.9亿元,推动“两重”“两新”。二是财政改革守正鼎新。深入推进大财政体系建设,常态化盘活国有“三资”,推动水利资源、特许经营权及实物资产等盘活利用。通过“基金引领+产业培育”双轮驱动,助力区内产业链强链补链。健全国企监管制度,加强国企重组整合,增强企业资本运作能力,武汉木兰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成为全省县域首个“双AAA评级”的国有企业。打破“基数+增长”惯性思维,推进零基预算改革。开展民生及重点项目绩效评价。制发2025版政府采购操作规程,提高政府采购透明度和标准化水平。三是和美乡村添色焕彩。坚持农业农村优先保障,统筹5.3亿元衔接资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发放耕地地力、农机等惠农补贴1.2亿元,建设高标准农田1.5万亩。安排资金1.3亿元,支持现代都市农业、绿色农业发展和农业防灾防疫。安排资金2.6亿元,强化村级组织运转保障。安排资金2亿元,巩固完善乡镇综合配套改革“以钱养事”新机制。有力有效推进“五好两宜”和美乡村试点试验。木兰乡将军庙村获评全市唯一的省级美丽乡村引领示范村,蔡家榨街周仁湾村获评省级美丽乡村典型示范村。四是民生保障增进福祉。积极落实各项就业创业政策。支持教育优质发展,推进各阶段教育提质。强化社会保障托底功能,统筹提升养老、低保等社保待遇。不断做强基本医疗卫生保障。支持科技和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推动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五是财政管理施治有序。制发财政科学管理试点工作任务分解方案。优先保障“三保”支出,严控非急需、非刚性、非重点支出。用足化债政策,加强全口径债务监测,强化风险防控。推动财会监督与人大、巡视、审计等监督协同,确保财政运行平稳有序。
下一步,黄陂区财政局将紧紧围绕“十四五”收官和年度目标,坚持“以政领财、以财辅政”,以创新驱动“生财、聚财、用财、理财”,拓展新思路、改革新机制、打造新样板、回应新期待、提升新效能,为黄陂跨越发展、武汉龙头引领、湖北支点建设夯实财政保障。
一、拓展高质量发展财政新思路。动态监测重点税源,完善财源“三清”台账,强化精细征管,夯实财源基础。落实新能源汽车等大宗消费补贴,用足“两新”政策。加快专项债发行,用好扩大专项债投向及用作资本金政策,尽快形成实物工作量。统筹科技资金,支持数字化转型、创新奖励及技改补助。用好产业发展资金,支持轨道交通等战略性产业。通过政府性融资担保等政策培育新兴未来产业。
二、构建现代财政改革新机制。深化国有“三资”管理改革,推动国有资源资产化、国有资产证券化、国有资金杠杆化,努力实现高效利用、科学处置。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多元化投融资渠道。发挥基金引领作用,聚焦子基金和项目储备,加强基金人才培养,加快基金项目落地。深化零基预算改革,“以零为基、因事配钱”,制定重点保障清单,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健全预算绩效管理制度,提高绩效管理水平。
三、打造乡村全面振兴新样板。强化支农投入,巩固脱贫成果,提升乡村产业、建设和治理水平。管好用好财政衔接资金,支持发展联农带农富农产业,持续推动武汉现代农产品加工园、强县工程建设,推动兴业、强区、富民一体发展。支持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支持高标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和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五好两宜”和美乡村“黄陂模式”。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完善农村公益服务机制。
四、回应民生和社会保障新期待。落实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优化资源配置,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全国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区,提升教育服务普惠性、可及性、便捷性。实施重点领域就业支持计划,促进重点群体就业。落实养老、低保等社保补助政策,提高退休人员养老金、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和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发展“一老一小”普惠服务。支持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均衡。支持文化事业发展,推进文物普查和体育强县建设,传承荆楚优秀传统文化。
五、提升财政治理新效能。全面开展“1+5”财政科学管理试点。探索政府投资项目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建立财政项目库管理系统。坚持过紧日子,压减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资金,保障重点领域。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升使用效能。严格政府债务全流程监管,规范透明管理,防范化解风险。推进财政法治建设,强化财会监督,构建纪检监察、巡视巡察、审计与财会监督贯通协同机制,强化重大政策落实和财经纪律执行监督。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