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系统的科学方法论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体现着系统的科学方法论,既讲是什么、又讲为什么,既讲抓什么、又讲怎么抓,蕴含着丰富的政治智慧、规律启示和策略方法,体现了全局和局部、当前和长远、宏观和微观、治本和治标、两点论和重点论的高度统一。在十九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六个统一”系统总结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的宝贵经验,这既是对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的深刻总结,也为我们深刻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的系统的科学方法论提供了路径。
一、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鲜明提出“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紧密结合”的重要论断,强调从严治党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刚,要同向发力、同时发力;要使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成为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也要使加强思想建党的过程成为加强制度治党的过程。习近平总书记这些重要论述科学阐明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辩证关系,充分体现了思想与制度、自律与他律、内因与外因的有机统一,既是对党的建设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也把对二者辩证关系的认识提高到新的层次,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注重思想建党是我们党的鲜明特色和光荣传统。毛泽东在古田会议上创造性地提出着重从思想上建党,通过思想教育实现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使党员不仅在组织上入党,更从思想上入党。坚持把制度建设贯穿于党的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是我们党管党治党的重要经验。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深刻指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思想建党与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根本任务,把制度建设贯穿到党的各项建设之中,为新形势下继续推进思想建党、制度治党积累了成功经验。
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是党的建设的内在要求。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能够形成强大的内在力量,关键在坚定全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解决党员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等问题。制度建设是保障,能够形成强大的外在约束力量,关键在建立和执行科学的制度体系,解决党员的行为规范、责任追究、监督机制等问题。思想建党是制度治党的基础与前提,影响着制度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内因,是柔性的;制度治党是思想建党的规范和保障,决定着思想建党的规范化水平,是外因,是刚性的。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两者一内一外、一柔一刚,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的统一,内外结合、刚柔并济,同时同向、合心合力,是系统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坚持的重要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
二、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党的二十大报告把“坚持问题导向”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并指出“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回答并指导解决问题是理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既着眼未来、登高望远,为加强使命引领、坚定理想信念指明方向,又立足当前、直面问题,为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提供答案。
中国共产党是使命型政党,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都初心不改、矢志不渝,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付出巨大牺牲,敢于面对曲折,勇于修正错误,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中国共产党的使命引领又是在不断解决时代问题中实现的。就党的建设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为了统一全党思想,开展延安整风运动,为取得革命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和组织基础。改革开放以后,面对市场经济发展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党开展了一系列整党活动和党内教育,使党在复杂环境中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从抓作风入手,以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从“打虎”“拍蝇”“猎狐”的反腐败斗争到推动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都体现了一个问题一个问题解决的鲜明问题导向。
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是党的建设中思想和实践的统一。使命引领是解决问题的指南针和原动力,为解决问题指明方向、明确路径。只有坚持使命引领,问题才能真正得到解决。问题导向是践行使命的手段和方式,解决问题的成效也是检验使命引领的基本标准。只有坚持问题导向,才能一步步实现愿景和使命。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兼顾当前和长远、思想和实践、主义和问题,体现了党的建设目标指向和现实基础的有机结合。
三、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
全面从严治党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是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对全党全社会都具有风向标作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抓住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动作用,对管好“关键少数”特别是高级干部提出更高标准更严要求。这是因为,领导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如果领导干部素质不高、能力不强、作风不正,党的建设就不可能搞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突出领导干部这个关键,教育引导各级领导干部立正身、讲原则、守纪律、拒腐蚀,形成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的示范效应,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从政环境。
领导带头、以上率下是我们推动事业发展的重要法宝,也是我们管党治党的宝贵经验。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明确指出“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以干部队伍建设作为推动全面抗战新阶段全局工作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以后,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方针的提出,促进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重要领导岗位,有序实现了领导干部新老交替,推动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抓住“关键少数”,以上率下,从党中央做起、从高级干部严起,一级示范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不断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增强全党的凝聚力战斗力,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提供了坚强保证。
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重点论与两点论的有机结合,深化了对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关系的认识,有利于推动党的作风全面纯洁起来,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一方面,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和中坚,是党的作风的集中体现,党员干部的作风形象会在广大群众中形成示范效应,以优良党风带政风促民风;另一方面,党的干部是从群众中来的,良好的社会生态也会涵养和反哺干部队伍的作风,实现干部作风和社会风气的相互促进。特别是在全面从严治党的进程中,层层示范、压实责任是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的法宝。上下同欲者胜,以上率下者强。抓好“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层层压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才能汇聚起全面从严治党的强大合力。
四、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
权力越大责任越重,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必须统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真正把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作为最根本的政治担当,紧紧咬住“责任”二字,抓住“问责”这个要害。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只能为人民谋福利,不能只想当官不想干事,只想揽权不想担责,只想出彩不想出力。在权力和责任的关系上,责任是第一位的;在义务和权利的关系上,义务在先。既然选择了入党,就要在党忧党、为党尽职、为民尽责。
用好手中的权力,担好肩上的责任,是中国共产党一贯的自我要求。毛泽东明确指出,我们的权力是人民给的,“我们当了人民的代表,必须代表得好”,“我们的责任,是向人民负责”。在《为人民服务》中,对于不负责任的干部,毛泽东指出,“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这种人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1977年,邓小平第三次复出。他说,出来工作,可以有两种态度,一种是做官,一种是做点工作,“谁叫你当共产党人呢,既然当了,就不能够做官,不能够有私心杂念,不能够有别的选择,应该老老实实地履行党员的责任,听从党的安排”。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深刻指出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对人民的责任、对党的责任。
权力和责任相统一,有权必尽责,尽责才有权。权力就是责任,有责就要担当。领导干部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掌握权力的同时必然也应承担责任,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必须正确处理权责关系,做到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有责要担当。担当,要用问责来保障,否则就会成为一句空话。没有问责,责任就落实不下去、担当就硬不起来。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贯彻权责一致的原则,扭住了管党治党的“牛鼻子”,能够有力保证人民赋予的权力始终用来为人民谋福利。
五、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严治党的重点,在于从严管理干部”,“严管就是厚爱,是对干部真正负责。要坚持从严教育、从严管理、从严监督,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坚持严管和厚爱相结合,加强对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落实‘三个区分开来’,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坚持从严管理和关心信任的统一,既要最大限度防止干部出问题,又要最大限度激发干部积极性。
中国共产党历来注重把严格管理干部和关心爱护干部结合起来。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曾提出爱护干部的5种方法,其中就包括要检查他们的工作,帮助他们总结经验,发扬成绩,纠正错误。延安时期的黄克功案和肖玉璧案都是中国共产党从严管理干部的典型。新中国成立之初,邓小平主政大西南时就强调,执政后对干部的考验“不如过去那样过硬”,因此,对于取得革命胜利的党的组织和干部的要求应该“比过去更加严格”。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和约束并重,不断加强干部全方位管理和经常性监督,把从严管理干部贯彻落实到干部队伍建设全过程,同时推动落实“三个区分开来”,营造积极健康、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激励干部敢于担当、积极作为。
严格管理干部与关心爱护干部不是彼此对立的,而是相辅相成的。严格管理干部是关心爱护干部的重要手段,关心爱护干部是严格管理干部的出发点和根本目的。严格管理是对干部最好的保护,全面从严治党决不是要把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管死”,而是要使他们更好地发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在严肃党纪党规的同时,保护绝大多数的党员干部,使问题在有苗头之时就得到遏制,防止出现更大错误。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正确处理了预防与惩治、治标与治本的辩证关系,把严管和厚爱、激励和约束有机统一起来,是新时代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必须把握的重要原则。
六、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我们党有严密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么,接受组织和人民监督就天经地义”。在二十届中央纪委三次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九个以”的实践要求,其中一条就是“以自我监督和人民监督相结合为强大动力”。
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结合,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党的一大提出地方执行委员会应受中央执行委员会的监督,到党的历次重要会议对党内监督制度的不断完善,自我监督贯穿于党的各个历史时期。早在1941年,毛泽东就在陕甘宁边区参议会的演说中指出:“共产党是为民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党,它本身决无私利可图。它应该受人民的监督,而决不应该违背人民的意旨。”在“窑洞对”中毛泽东深刻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党的八大上,邓小平指出:“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制约和监督权力作为保持党的肌体健康的重要保障,领导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和机制,形成了一整套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同时,推动完善党的自我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机结合,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有力提升了人民监督的积极性,让群众切身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就在身边,党的自我监督与人民群众监督的合力逐步形成。
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根本性质和目标上是一致的。党组织和党员身处人民群众之中,人民群众对他们的情况最清楚、最有发言权,可以有效弥补党内监督不足,也有利于推动党内监督深入开展。同时,完善党内监督制度,是群众监督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对人民群众检举揭发的党组织或党员违纪违法行为,只有及时启动党内监督程序,依规依纪进行严肃处理,人民群众监督才能取得实效。可以说,党内监督是自律,人民群众的外部监督是他律。只有推动党内监督和人民群众监督有效衔接,才能促进自律和他律相结合,构建起科学严密的监督体系,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正确处理了执政党与人民群众、自我净化与外在监督的辩证关系,把党内监督与党外监督、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监督有机结合起来,是推进党的自我革命的有效路径。
“六个统一”闪耀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的科学光辉,为新时代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系统的科学方法。领会掌握这些重要方法,有利于我们不断提高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能力,使我们认识问题站得高、分析问题看得深、开展工作把得准,切实掌握好新时代管党有方、治党有力的有效武器,不断把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运用到新时代管党治党实践中,以全面从严治党新成效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强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