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市财政局公众网!

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服务

智能问答

【局主要负责人解读】2021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

【局主要负责人解读】2021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

2021-02-10 16:34  

2021年财政预算报告解读

—政府过“紧日子”,武汉全力兜实民生底线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战疫、战洪、战贫三战叠加,挑战前所未有,斗争艰苦卓绝。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积极行动,不畏艰险,克难奋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兜牢民生底线,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在此基础上,全市财政收支实现平稳运行。

过去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市财政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季度财政收入断崖式下降。面对严峻形势,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大力推进疫后经济重振,财政收入稳定恢复,从6月起全市财政收入企稳回升,当月实现正增长;6月至10月连续5个月全市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月均实现规模在100亿元以上,回暖显著。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完成2393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230亿元。

过去的一年,按照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和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坚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调整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障民生等重点支出需要,不断改善民生福祉。2020年,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407亿元,其中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达到76%。

全力以赴筹措资金

支持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

疫情突如其来。人民至上,生命至上。

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财税部门及时成立防控应急资金保障工作专班,通过调整预算、压减一般性支出、盘活存量、争取上级专项转移支付等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为开展疫情防控提供财力保障。严格疫情防控资金日报制度,坚持特事特办、急事急办,开启应急资金24小时“绿色通道”,实行先预拨后清算、先调度后结算,第一时间将资金拨付到防控一线。

全力加强应对疫情财税政策保障,及时出台疫情防控资金开支、政府采购、资金结算和税收服务等实施办法,支持免费救治新冠肺炎患者、提高疫情防控人员待遇、保障医疗防控物资供应、开展社区封控管理;紧急筹集调度资金,支持以最快速度建成火神山医院、雷神山医院,大规模改造87家定点医院和32座方舱医院;落实受疫情影响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政策,支持投放爱心蔬菜包、政府平价储备肉,最大限度满足市民生活物资需求。

坚持资金保障与资金监管并重,实行“互联网+监管”模式,加强疫情防控资金使用全流程动态监控,确保资金安排科学、分配合规、使用高效;加强疫情防控财税优惠政策解读和服务,确保企业和个人充分享受财税支持政策。

积极发挥财政职能作用

着力稳住经济基本盘

2020年4月8日,大城“重启”。武汉以滚石上山、爬坡过坎的勇气和决心,打响经济重振复苏战。

一季度遭受重创,二季度单季打平,三季度强势反弹,武汉重回GDP过万亿城市行列。全市财税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关于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的决策部署,落实落细相关政策措施,全力推动复工复产和经济复苏。

助力企业纾困,该减的税减到位,该降的费降到位,全年新增减税降费513.7亿元,减税降费力度全国最大、时间最长、效果显著。通过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有效对冲了疫情影响,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

想方设法为企业和个体工商户“输血”,帮助市场主体活下来、留下来、强起来。完善政策性担保和纾困贴息机制,支持设立1000亿元企业纾困贷款资金、20亿元政府担保基金、20亿元中小微企业风险补偿资金,打通融资渠道,引导金融机构提供纾困贷款1018亿元,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慢、贵”。新成立的武汉市融资担保有限公司,揭牌即营业,落地就见效。9家融担机构和14家商业银行为3543家小微企业发放担保贷款36亿元。

“财政资金发挥了分担风险和政策兜底作用,消除了银行向企业贷款的后顾之忧。”武汉伊姿奈尔服饰公司负责人说,受疫情影响,其现金流压力一度很大,多亏财政贷款贴息,及时拿到了低息贷款。

为增强市场主体获得感,政府采购实行八项惠企“硬”举措。推进电子交易平台建设,改“跑来跑去”为“网来网去”,全流程电子化提升采购效率。同时,实现采购意向信息公开,便于供应商提前准备。促进政府采购公平竞争,规范招标文件领取程序,合理精简事项材料。降低供应商交易成本,线上融资,减轻企业负担。实行预付款制度,保障合同资金安全时效。据统计,我市中小微企业占市级政府采购规模达到了88.4%。

2020年,围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落实招商引资等激励政策,壮大政府产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引导社会资本加大投入,加快推进华星光电、5G宏站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支持成功举办12场重大招商活动,吸引重大项目落户武汉。安排技改补贴,支持99个传统产业项目智能化改造,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投入资金63.5亿元,推进全域自主创新,提升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支持国家级创新平台、工业技术研究院和众创孵化机构建设,落实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吸引更多高端要素集聚武汉。深化科技金融融合,帮助319家科技型企业争取到“科保贷”“专利权质押贷款”,全社会科技型企业贷款余额超过2600亿元。

“科技金融相关政策,解决了我们的燃眉之急。”武汉航达航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亚洲最大的航空附件维修厂,受疫情影响,其经营周转一度艰难。在市财政、金融等部门帮助下,该公司先后拿到工业投资和技改资金、研发费用补贴等逾2000万元,拿到全额贴息纾困贷款3000万元。

此外,2020年,我市积极引导培育新型消费,持续激发消费潜力,释放内需,促进经济恢复性增长。支持开展“武汉购”、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投放5亿元消费券;落实汽车和家电消费扶持政策,对2.38万台乘用车和18.7万套家电产品给予补贴。支持开展“打卡大武汉”十大活动,免门票开放30家旅游景区。

突出重点领域

保障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政府过紧日子,让人民过上好日子”,2020年,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摆在优先位置,聚焦人民群众“急愁盼难”问题,持续完善民生保障机制,不断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20年,全市投入资金406.3亿元,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支持新建“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网点61个、农村老年人互助照料中心321个。支持启动物价联动保障机制,向困难群众发放临时价格补贴,累计救助210.1万人次。支持加快公共租赁房建设和棚户区改造,向1.14万户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坚持持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城乡低保等保障标准,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至每人每月830元、680元,在全国同类城市处于前列。

就业优先,向在汉大学生发放就业见习补贴、湖北籍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鼓励引导企业吸纳高校毕业生就业,惠及45.9万人次;支持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培训劳动者41.5万人。

致力补齐医疗卫生短板,提升医疗健康保障水平,投入资金205.1亿元,推进医疗卫生服务能级提升,加大医疗保险补助力度,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30元,惠及471万人;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行按疾病诊断分组付费,促进药价实质性降低;将糖尿病和高血压门诊用药纳入医保报销,在全国率先将网上就医纳入医保支付。

2020年,教育事业是财政优先保障领域,投入293亿元促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为全市中小学配置红外测温仪等疫情防控设备和物资,向1440所民办学校提供疫情防控补助,支持学校复学复课和正常运行。支持80个中小学改扩建,改善办学条件;发放公益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补助资金,惠及18.16万学生;支持80所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改扩建,新增入园学位1.15万个,缓解入园难。制定疫情期间学生资助办法,完善全学段学生资助政策,累计资助学生23.68万人次。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投入资金38亿元,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落实应对疫情决战脱贫攻坚扶持政策,为1.7万名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发放交通和生活补助,向7.7万名贫困户发放专用消费券。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将建档立卡的2.2万贫困人口纳入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范围,支持义务教育阶段“控辍保学”。建立政府采购支持消费扶贫工作机制,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8000多万元。

投入资金53亿元,支持提升文化软实力和影响力。落实文体惠民政策,保障博物馆、图书馆、体育馆等场馆有序恢复开放。支持武汉中心书城、琴台美术馆、社区足球场等文体设施建设,提升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支持举办2020年“中国好声音”总决赛、第九届琴台音乐节等活动。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切实改善人居环境

2021年1月2日,武汉市四环线主线贯通,轨道交通8号线二期、11号线三期葛店段同日开通运营,武汉交通出行提档升级。

2020年,投入资金594.5亿元,支持完善城市交通体系,提升城市交通承载力。支持武汉城市圈大通道、武阳高速武汉段、四环线等重大交通项目建设,提升交通辐射功能。支持12号线、16号线、19号线等轨道交通线路加快建设,推进江汉七桥、友谊大道快速路等市政路桥项目建设,建成微循环路102条,打通断头路12条,完善城市路网体系。

投入资金139.4亿元,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严格落实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整治黑臭水体65个,关改搬转化工企业80家,实施重点水域“十年禁渔”,促进长江水生态修复。鼓励钢铁、化工等产业开展清洁能源改造,落实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落实生态公益林和湿地补偿等政策,支持新建绿道134.6公里,建成开放公园114个,造林绿化2.8万亩,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去年夏天,面对严峻的防洪形势,全市紧急调度资金,支持建成重点防洪排涝工程61项、整改防汛安全隐患72处。

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投入资金94.9亿元,完善财政支农扶持政策,促进乡村振兴。支持“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都市田园综合体、乡村休闲游,培育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支持11.28万亩高标准农田,加强小型水利设施管护,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奖补政策,支持限养区畜禽退养,在1824个村开展村庄清洁行动,新、改、续建221个美丽乡村项目。

深化财政改革管理

促进公共财政平稳运行

2020年,牢固树立厉行节约、勤俭节约的思想,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和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市直部门预算基本支出中的一般性支出一律压减15%以上,部门单位项目支出一律压减20%以上,部门归口管理的专项资金预算一律调减30%以上,2019年及以前年度结转结余资金一律全部收回。全市统筹盘活财政资金167.1亿元,全部用于疫情防控和民生兜底等重点支出。

加强绩效目标管理,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583个项目绩效目标公开评审。组织对农业、科技、城建等领域42个专项资金开展重点评价,涉及资金280亿元。

实行财政资金“一竿子插到底”的直达机制,加强全流程、全链条监控,实现中央拨付资金直达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全市直达资金执行进度位居全省前列。

推广运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组织实施轨道交通12号线、武昌生态文化长廊等8个PPP项目,总投资572.5亿元,引入社会资本396亿元。

开展公募基金REITs试点工作,申报机场二高速、轨道交通2号线等公募REITs试点项目4个,其中3个项目进入国家发改委审批答辩环节。积极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和慈善总会捐赠收入在全国率先使用财政电子票据。

稳步推进预决算等财政信息公开工作,2020年全市政府财政透明度排名上升一位,位列全国29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第八,居中西部城市第一。

精准有效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

全力支持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我市财税工作坚持积极的财政政策提质增效、更可持续,持续推进减税降费政策落实,落实政府过紧日子的要求,切实加强财政资源统筹,大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助推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今年财税工作将贯彻市委、市政府部署和要求,紧紧围绕打造“五个中心”、建设现代化大武汉,从五个方面精准发力。

聚力“稳增长”

促进经济发展取得新成效

着力“建链、补链、强链”,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完善招商引资、头部企业培育、分支机构法人化等扶持政策,促进全市重大产业发展规划和重大产业项目实施。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支持实施院士专家引领十大高端产业发展计划,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加快建设。落实财税激励政策,强化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帮助企业活下来、留下来、强起来、多起来。

聚力“惠民生”

促进公共服务得到新提升

支持稳定和扩大就业,提升社会保障水平。推进健康武汉建设,打造中心城区10分钟、新城区12分钟医疗急救圈,促进防治一体化。完善多渠道资金筹措机制,支持老旧小区改造。积极保障教育文体事业发展,支持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加强财政资金保障,确保全市22件惠民实事落实到位。

聚力“补短板”

促进乡村振兴取得新进展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促进精致农业发展,打造“武汉·中国种都”,提高农业科技创新水平,促进“菜篮子”提质扩容。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开展“擦亮小城镇”“村增万树”行动,打造宜居宜业美丽乡村。支持加强乡村治理。

聚力“强绩效”

促进财政改革迈出新步伐

落实“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的要求,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压减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办大事,加大民生等重点领域、重大项目的财力保障。深化预算绩效管理。坚持花钱必问效、无效必问责,加强重大财政政策效果和项目支出绩效评估,注重结果导向、强调成本效益、硬化责任约束,加快建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

聚力“防风险”

促进财政监管得到新提高

切实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强化预算执行约束。加大财政监督力度,规范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运作,健全政府采购监管机制,提高PPP项目和政府采购运行效率。主动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监督。


相关附件:
相关链接:
 已阅 267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