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武汉市财政局公众网!

微信公众号

无障碍服务

智能问答

政府节用为民过“紧日子”,兜牢民生底线暖“心窝子”

政府节用为民过“紧日子”,兜牢民生底线暖“心窝子”

2022-01-13 16:49  

    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17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7% ,大力落实纾困惠企政策,为市场主体减负360亿元,新登记市场主体27万户。


    2021年11月26日至28日,首届中国(武汉)文化旅游博览会在武汉举办。



    2021年9月29日,“武汉市财政金融惠企惠民赶集会”首场走进江汉区,多个相关职能部门和金融服务机构共22个摊点吸引了众多企业和市民前来咨询。


    2021年4月17日,国内最具人气的电竞FPS游戏之一穿越火线双端职业联赛春季总决赛在洪山体育馆敲响战鼓。


    中国信科-中信科移动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机器人给料车在无人生产线工作


  武孝城际列车从三环线上飞驰而过。

    

    吉利汽车年产15万辆乘用车项目冲压车间内,全伺服高速自动化冲压线正在组装。


    2021年8月20日,沙湖公园D区鹭园一带水域上,数百只鹭鸟云集。


    2021年,面对错综复杂经济形势和疫后重振高质量发展要求,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武汉市财税部门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财税职能作用,积极落实纾困惠企政策,切实兜牢兜实民生底线,着力提升财税管理成效,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全市财政收支实现平稳运行。

    过去一年,武汉财税工作成效斐然,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坚持政府过“紧日子”,切实做到节用为民,增民生福祉,暖百姓心窝。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全年压减和收回存量资金102亿元,全部用于民生保障、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2021年,全市民生支出17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8.7%,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打好纾困惠企“组合拳”,进一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为市场主体减负360亿元,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7万户。

    新的一年,武汉市财税部门将始终保持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和“拼抢实”的作风,埋头苦干、锐意进取,扎实做好稳增长、促发展、调结构、惠民生等各项工作,为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 稳基本盘

    各项财税惠企政策跑出“加速度”

    为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增添“新动能”

    “纾困贴息和减税降费帮了大忙,让我们成功挺过‘寒冬’,目前我们正为上市做准备。非常感谢政府对我们小微科技企业的大力帮扶!”湖北金润德环保技术有限公司是光谷一家瞪羚企业,此前受疫情影响现金流短缺,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均申报获批1000万元纾困贴息贷款,同时得到研发加计扣除、留抵退税等政策扶持,减税降费达135万元。

    过去的一年,武汉财税部门坚决贯彻中央减税降费决策部署,严格落实“减免缓退抵”政策,确保纳税主体充分享受政策红利,全年减轻企业负担360亿元。其中:新增减税降费146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204亿元,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10亿元。

    实行企业融资、增信、纾困政策兑现一站式服务,增强企业获得感。市财政局组织落实中小微企业政策性担保和纾困贴息政策,优化贴息兑付流程,降低企业融资门槛和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发放纾困贷款1164亿元,兑付财政贴息15.4亿元,惠及3.2万户中小微企业。通过打好纾困惠企“组合拳”,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全年我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7万户。

    为促进产业转型提质,2021年,武汉投入资金140亿元,着力推进产业补链、强链、延链。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对119个传统产业项目技改给予补贴,带动全市工业技改投资快速增长;整合政府产业投资基金,支持华星光电、京东方等新兴产业项目建设;落实突破性发展数字经济政策,支持建设信息光电子等新型基础设施,建成5G基站3.6万个;安排奖补资金,支持51家企业上市和19户总部企业发展。  

    此外,武汉还加大了政府采购支持中小微企业力度,中小微企业占政府采购份额达85%,安排专项奖补资金支持中小企业进规进限、成长壮大。全市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9户、“四上”企业超过1000户。

    一年来,武汉努力将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为支持科技创新提能,武汉投入资金123亿元,支持实施科技创新十大行动,落实创业创新和人才培育扶持政策,支持孵化器、众创空间、大学科技园等载体建设,对高新技术企业给予认定奖励,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全市净增高新技术企业2200家以上。

    一年来,武汉市围绕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不断激发内需潜力和市场活力,投放“武汉消费券”“湖北消费券”“文旅惠民券”1416万张,对8.4万台乘用车和37.1万台(套)家电产品给予消费补贴,支持举办文旅博览会等展会活动833场,发展跨境电商、服务贸易等新业态,提升国际货运航线、汉欧班列、水铁联运运营能力,不断扩大全市货物进出口规模,2021年全市货物进出口总额较上年增长20.2%。


    ■ 暖民心窝

    兜牢兜实民生底线

    政府过“紧日子” 换老百姓过“好日子”

    2021年,武汉出台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严格财政支出管理的10条措施,全年压减和收回存量资金102亿元,全部用于民生兜底、科技创新等重点支出。

    武汉城市低保、农村低保分别实现“十八连增”“十四连增”,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稳步提高。城市低保由每人每月830元提高至870元,农村低保由680元提高至730元。农村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每人每月1280元提高至1360元;城市特困人员(含长期滞留救助管理站流浪乞讨人员)、散居孤儿供养标准由1660元提高至1740元;集中养育孤儿供养标准由2656元提高至2784元。

    2021年,武汉投入资金279亿元,提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水平。支持“学子留汉”工程实施,向高校毕业生发放求职创业补贴。落实培训和“以工代训”补贴政策,提升职工职业技能水平,惠及41.3万人次。持续提高退休人员养老、优待抚恤等保障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增发困难群体价格临时补贴,惠及全市12.2万名保障对象。支持解决“一老一小”问题,新建养老服务设施500个,普惠性托育项目17个,向24.6万老人发放高龄津贴。

    支持棚户区改造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落实低收入群体实物配租、租金核减等政策,向1万户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落实保供稳价政策,支持重要商品储备供应,累计向市场投放冻猪肉4600余吨,储备供应蔬菜2000万公斤、鸡蛋360万公斤。

    在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断取得新进展,让老百姓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

    2021年,武汉投入资金247亿元,支持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加强疫情防控资金保障,支持医疗设备、防护用品采购和新冠疫苗免费接种。加快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支持建成4家平疫结合三甲医院、完成5个区疾控中心新改扩建。实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级统筹,提高财政补助标准和大病赔付比例,扩大药品和耗材集中带量采购范围,减轻群众医疗负担。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力度,免费开展孕妇无创产前基因、妇女“两癌”、重点人群结直肠癌筛查。

    为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武汉全年投入资金308亿元,加强教育经费保障,支持新改扩建146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对943个普惠民办幼儿园给予补助,建设42所高中领航学校、特色学校。推进职业教育发展,减免中职在籍学生学费,建设10个高水平职教实习实训基地。落实学生资助政策,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覆盖,惠及学生23.7万人次。

    2021年,我市财政投入资金84亿元,提升文体事业发展保障水平。支持武昌古城、汉口历史风貌区的规划与保护,增强重点文化聚集区影响力。落实文体惠民政策,支持开展“武汉之夏”“木兰文化旅游节”等群众文化活动1500场,向1.6万名小学生提供球类、体操等体育项目免费培训。支持文艺生产和文物保护,创作《母亲》《黎明》等汉派文艺精品,修缮中共五大会址等场馆,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 改善人居

    统筹推进城乡建设均衡发展

    助力城市能级品质“双提升”

    2021年12月26日,5号线、6号线二期、16号线(汉南线)同日开通,实现了全市域各区通达,更为武汉推进高标准城市建设、提升承载能力提供了基础设施保障。

    去年,武汉投入资金555亿元支持综合交通体系建设,提升交通枢纽和口岸功能,轨道交通实现全市域覆盖,提高市域路网畅通水平,方便市民便捷出行。

    “我感觉身边可去的公园越来越多了,其中不少是新建的‘口袋公园’,真的是‘出门见绿’。”70岁的市民黄龙云说,从十堰到武汉生活已有7年了,近几年来,她感受到这座城市的绿化越来越好,也令她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为持续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武汉投入资金119亿元,新建公园123个、绿道102公里;推进大东湖深隧、北湖污水处理厂、罗家路泵站等建设,提升城市排污排涝能力;推进“三湖三河”和65个重点水体环境整治,落实长江“十年禁渔”补贴政策,促进水生态修复保护。

    去年,武汉投入资金249亿元加快提高城市治理效能。改造老旧燃气管网571处、液化石油气场站377座、隐患桥梁16座;完成中心城区居民住宅二次供水改造,更新改造455个老旧小区,建设综合管廊19.1公里、集中式充换电站1500个。落实财政扶持政策,支持建成街道社工站106个和社区社工室1149个。

    投入资金102亿元,促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做好困难群众兜底保障,推进脱贫村债务化解;新建高标准农田13万亩,落实耕地地力保护等补贴政策,稳住粮食安全基本盘;支持种业发展、蔬菜生产、生猪和水产养殖,建设30个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保障“菜篮子”等重要农产品供给。

    2021年,我市建设农村公路169公里、村级快递服务点594个,加快实施美丽乡村三年行动计划,新洲紫薇都市田园综合体成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 奋楫笃行

    深入推进财税改革

    稳步提高财税治理效能

    政府财政透明度位居全国前十

    2021年12月27日,武汉市东西湖区医疗收费电子票据管理平台上线,包括区妇幼保健院等2家医院、走马岭街中心卫生院等10家卫生院、吴家山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20急救中心共16家公立医疗卫生机构在区卫生健康云平台开具电子票据,实现医疗收费票据管理全流程电子化。此举标志着武汉在全国率先完成区域基层医疗机构电子票据全覆盖试点。

    “让信息多跑路,老百姓少跑路。”2021年,我市实行增值税、消费税等税种综合申报,压减纳税缴费时间和纳税次数,推进税费事项“网上办”“掌上办”,实现“非接触式”办税缴费应用率达90%。

    2021年9月17日,武汉市市直机关预算管理一体化系统预算执行模块正式上线,标志着我市预算管理一体化改革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去年9月28日,武汉基金公司正式挂牌,武汉产业发展基金首期投入300亿元,将逐步增加到500亿元,通过发挥多级放大功能,引进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力争“十四五”实现3000亿元投资规模。11月25日,武汉基金公司分别与农业银行、平安银行、光大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兴业银行、汉口银行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根据武汉基金公司与各银行签署的战略合作协议,7家银行表示,将在未来几年内,按照不低于50亿元的授信额度为武汉基金提供新增融资支持,与武汉基金合作设立各类产业发展基金,聚金融活水,助产业升级。

    武汉市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完善政府采购电子交易平台,加强招标、投标、评标等全流程电子化管理,实现政府采购“零跑腿”“少跑腿”;推进政府采购合同信用融资工作,全面实施采购需求意向公开,不断增强企业获得感。我市政府采购营商环境指标位列国家标杆城市行列。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和社会各界监督,市财政部门办理完成164件人大议案、建议案和政协提案。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进一步深化预决算信息公开,我市政府财政透明度连续第8年位居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前十、中部第一。


    ■ 稳中求进

    2022年:扎实做好财税改革发展工作

    为武汉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作出新的贡献


    ◆坚持厚植财源 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财税扶持政策,促进新旧动能转换,提升核心竞争力。聚焦加快构建“965”现代产业体系,优化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壮大武汉基金规模,发挥财政资金放大作用,支持四大国家级产业新基地和大健康产业基地建设,促进支柱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倍增、现代服务业升级。落实促进中小企业稳健发展财税政策,支持实施市场主体倍增工程,促进行业领军企业发展壮大、中小企业做专做精。落实落细各项减税降费政策,确保税费优惠政策直达快享;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机制,优化企业融资、增信、纾困政策兑现一站式服务,提高融资便利性,增强企业获得感。


    ◆坚持创新驱动 助力科技自立自强

    坚持将科技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支持提高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落实鼓励创新的普惠性和结构性税收政策,优化科技型企业奖补机制,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建设创新街区、创新园区、创新楼宇,吸引更多高端要素集聚。实行重大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制度,落实院士专家引领高端产业发展政策,促进“政产学研金服用”一体化发展。创新财政金融产品,通过投贷联动、科保贷、融资担保、政府采购合同信用融资等方式,使企业获得科技贷款和创业投资更便捷。支持“武汉英才”计划和“学子留汉”工程实施,吸引创新人才集聚。


    ◆坚持人民至上 提高民生保障水平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增进民生福祉。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就业补助等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强化兜底保障,做好特殊困难群体关爱帮扶。支持扩大中小学、幼儿园学位供给,落实高校“双一流”和职业教育扶持政策,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支持中心书城、琴台美术馆等文体设施建设,开展文体惠民活动。支持建设重大疫情救治基地、重点医疗中心,优化公共卫生服务。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和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落实困难家庭租赁补贴政策,改善居民居住条件。大力支持城市建设和环境优化,推进沿江高铁、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加快打造湿地花城、彰显城市魅力。


    ◆坚持城乡统筹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全面落实富农惠农强农政策,支持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和农田水利建设,落实粮食直补等补贴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障“菜篮子”工程实施。支持开展种源等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现代种业产业链。推进新一轮市级都市田园综合体创建,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农村电商、乡村旅游等新业态。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支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建设“四好农村路”、开展“擦亮小城镇”行动,加快补齐农村公共设施短板。


    ◆坚持改革创新 加快建立现代财税制度

    完善财税管理和运行机制,提高政策和资金的精准性有效性。牢固树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进一步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大力压减非重点、非刚性支出,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集中财力用于改善民生和支持市场主体发展。拓展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范围,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增强基层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牢固树立“以效益论英雄”理念,加强重点领域预算绩效管理,提升绩效目标质量,完善绩效评价工作机制,健全预算安排与评价结果有效衔接机制。深化预算一体化管理,严格实行常态化资金直达机制,推进资金直达基层、惠企利民。


相关附件:
相关文章:
相关链接:
 已阅 267  打印   关闭